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1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1-09-15
    特稿
    广义虚拟经济论要
    林左鸣
    2011, 18(5):  1-15. 
    摘要 ( 12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马克思“生活对象化”人类活动图式的广义虚拟经济,是同时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以心理需求为主导,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统称。虚拟价值(信息态)是它得以产生的源泉。它不断发展的机理是二元价值容介态。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一些传统的经济学规则正在受到挑战,虚拟价值进入交换领域和生活本身就构成了全新的财富观,财富标志被赋予了更深刻的经济学内涵。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生活是财富之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树立时空寻租思维,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大力发展各种富含虚拟价值要素的产业并对其实行优化、均衡管理,掌握以制文化权为核心的广义虚拟经济主导权。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 虚拟价值;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广义虚拟经济主导权

    影视理论研究
    试论华语电影的思想性危机
    王志敏
    2011, 18(5):  16-26. 
    摘要 ( 11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华语电影导演的风云人物和标志性人物黄建新、李安、王家卫和王颖四位导演的电影作品个案的简单枚举和勾勒式描述,可以发现,华语电影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至21世纪头十年的大约三十年间,经历了一个思想性探索的崛起及之后不断衰减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了思想性危机。这一过程的主要背景是,中国大陆以改革开放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进程及其不断深化。与此同时,不能忽略的则是国际冷战思维的纠缠及其难以为继,由美国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和国际霸主行径的彰显对美国形象的损毁。黄建新导演的影片《求求你表扬我》(2004)是一部最具标志性和表征意义的作品。这位曾以极大热情关注现实生活,勇于探讨严肃的社会文化问题,表现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导演,却在这部影片中给观众提出了一个假问题,一个并不需要思考的问题。联系到李安、王家卫等导演的作品,将使我们意识到,过去那些国内外大的政治背景已付东流,不可逆转,而自此之后,华语电影能否适时地进行转型,完成由政治性的思想探索向学术性的思想开发转换,仍在人们的热切期待之中。
    关键词:

     “后百亿时代”:以文化自律与创新 推动电影产业再度振兴
    黄式宪
    2011, 18(5):  27-40. 
    摘要 ( 1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电影在赢得100亿票房的业绩后,事实上,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文化挑战。突出的问题在于,当下市场严重失序,失去了文化的自律性,逐步形成了一种“市场金本位”的定势。“吸金”的思维定势代替了人文的主体性以及艺术的创新与智慧,开启了一种仅以GDP增长为目标的市场方向,造成人文原创性的匮乏以及大片的文化贫血症。针对此种现状,我们应当考虑的不是创造了多少GDP新高,而是今后能否以文化的自律性与艺术的创新精神来提升电影的思想力度与文化品格,在社会审美的意义上实现向“现代审美”的转换。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其固有的精神本源性及其核心价值应是第一位的。因此,我们必须自觉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与责任,引导我们的电影产业在与文化的和谐共生中实现再度振兴,为将电影产业做成我们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进。
    关键词:

    垂直上海的五级分层: 对五部上海题材青春电影的空间分析
    刘海波
    2011, 18(5):  41-50. 
    摘要 ( 12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五部当代上海题材的青春电影中,可发现垂直化上海的五层都市空间,即天台、写字楼、高架路、石库门和地下空间,对每层空间的文化品格和艺术品格均可进行指证。其中以天台为主要故事空间的《上海公园》呈现了青年一代的不切实际和自我封闭;以写字楼为主要故事空间的《大城小事》则呈现了中产阶级居高临下的虚假性;以高架路为故事空间的《夜·上海》提供了两个层级之间过于理想化的沟通方案;《美丽新世界》现实主义地呈现了社会底层大众进入并安居城市的欲求与阻力;《苏州河》则在呈现地下空间罪恶常态的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想像力和多种可能性。
    关键词:

    回顾、审视与展望——对中国电影类型研究的思考
    周小玲
    2011, 18(5):  51-60. 
    摘要 ( 14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是决定电影类型研究兴衰沉浮的关键因素,电影类型研究的变化与转向往往也是社会文化语境变迁的反映与折射。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从功利性、实用性转向学术化、专业化;从注重社会教育功能转向关注娱乐功能;从学习西方的类型理论走向了民族类型电影研究。中国电影类型研究的具体发展历史也决定了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首先,目前,制约我国电影类型研究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是本土电影类型理论的缺失;其次,如何实现西方类型理论的中国化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最后,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应关注一些世界电影类型研究中的共同问题,应该具有一种全球化的视野,将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作为世界电影类型研究的一部分,对世界电影类型研究上面临的共同问题,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哲学研究
    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以“实践”概念为中心
    曹谦
    2011, 18(5):  61-70. 
    摘要 ( 15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围绕当下正在展开的有关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争论,重温马克思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论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回顾并比较李泽厚、朱光潜、朱立元对“实践”概念理解的异同,论证了“实践存在论美学”的马克思主义性质,同时指出董学文等对“实践存在论美学”的错误理解。 
    关键词:

    善恶观:可欲为善、公意为善
    祁志祥
    2011, 18(5):  71-78. 
    摘要 ( 11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善恶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形态。扬善去恶是人格修养的基本准则。然而,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认识得并不很清楚。一种常见的观点是把善恶视为一种固定不变的客观品质或属性,善即理性、利他之举,恶即欲望、自私之举。其实这是经不起事实考量的。另一种历史上流行的观点是用苦乐定善恶,认为善是给我们带来快乐的行为,恶是给我们造成痛苦的行为。其实这也经不起推敲。苦乐与其说是善恶的决定者,毋宁说是美丑的决定者。事实上,善恶是由包含私欲的社会公意决定的,满足者为善,背离者为恶。人类有超越历史和国家民族的社会公意,这就构成了善恶的普适性;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度民族有不同的社会公意,这就决定了善恶的相对性。
    关键词:

    文学研究
    《史记》与传记文学传统的确立
    傅刚
    2011, 18(5):  79-87. 
    摘要 ( 13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司马迁在史家实录传统基础上开创了传记文学传统。司马迁本没有文学性的考虑,也没有后世所谓的文学观念。他只是努力将人物写活,抓住人物的精神,从人物的活动、人物在事件中表露的性格及心理,揭露出历史变化的内在因素,并由此表现他对历史的评判。但如何将人物写活,生动,有精神,这本身便开创了纪传文学传统。司马迁深刻的历史思想和过人的史识,使得他的人物传记达到了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的高度,这个历史思想就是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记》所运用的文学写作手段,亦从此生发。中国古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正应从此处去深思。
    关键词:

    《诗·郑风》系年辑证(上) ——春秋诗歌系年辑证之七
    邵炳军
    2011, 18(5):  88-103. 
    摘要 ( 13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缁衣》为郑大夫美郑武公以好贤而立国之作,作于郑武公三年(前768年)之后;《遵大路》为周平王公卿欲留郑庄公之作,作于郑庄公元年(前743年);《将仲子》为郑大夫刺庄公之作,作于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叔于田》、《大叔于田》皆为郑人刺庄公之作,此二诗皆当作于郑庄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公叔段出奔共之前;《女曰鸡鸣》为郑大夫美贤夫妇相劝勉之作,当作于郑武公元年至庄公二十二年(前770年—前722年)之间;《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皆为郑大夫刺太子忽(昭公)之作,此三诗皆当作于郑庄公四十三年(前701年)太子忽出奔卫而厉公窃位之后。
     

    法学研究
     论 行 政 迟 延
    关保英
    2011, 18(5):  104-117. 
    摘要 ( 1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行政迟延作为一种非理性的职权行使行为在我国行政法学理论和行政法治实践中是被忽视了的环节。事实上,与传统行政违法、行政不当、行政不作为等相比,行政主体对行政职权行使的怠慢、对行政职权的无端放弃、对行政行为作出的时空滞后以及其他在行政过程中的迟延是更为根本的问题。由于没有能够将行政迟延等非理性职权行使以及控制进行科学提练,以致我国行政法对行政权的控制仍然不十分得力。基于此,我们对行政迟延的性质、理论形态以及法律控制等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认为应当提高对行政迟延进行控制的行政法意识、在行政实体法中设置行政权行使方式的制度、以行政程序法设立行政迟延的专门控制条款、强化行政诉讼中的司法裁量。
    关键词:

    艺术学研究
    当代绘画中的“去精英”现象
    王洪义
    2011, 18(5):  118-126. 
    摘要 ( 9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传统精英绘画是服务于上层社会的小众艺术,这种艺术在时代转变后已寿终正寝。在当代艺术市场条件下,精英与非精英的区别与社会身份和服务对象有关。精英画家以服务于上层社会为主,非精英画家以服务于中下层社会为主,两者多有经济收益不同而少有艺术质量不同。因此,除了经济意义之外,我国当代绘画已鲜有文化上的精英意义,部分当代画家为寻求生存会选择“伪高雅”的创作方式,此外则是大量表达世俗欲望的“凡俗”绘画的泛滥。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有关,富裕阶层的附庸风雅习气和文化管理部门的物质刺激手段,使当代绘画成为缺少文化指征的市场牺牲品。
    关键词:

    历史研究
    《论语》词语考释五则
    杨逢彬 蒋重母
    2011, 18(5):  127-133. 
    摘要 ( 13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传统小学结合现代语言学,以解决古籍中的疑难问题,是解决古书疑难问题的康庄大道。本文为用此方法解决《论语》疑难词语的若干例子。《为政篇》之“父母唯其疾之忧”是父母忧孝子之意;因为《论语》时代的语料中,“主语+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句”,其主语全都是施事主语,未见一例是受事主语。《八佾篇》之“其如示诸斯乎”的“示”是“指示”之意,而非假借为“置”;“示”和“置”带宾语的情况表明“示”如字读较为恰当。《里仁篇》之“劳而不怨”的“劳”是“勤苦”之意而非“忧”意,因为那时“劳”并无“忧”的义位。《雍也篇》之“则吾必在汶上矣”,“汶上”为汶水两岸而非汶水之北,先秦典籍中凡言某水上均指该水两岸。《子罕篇》之“空空如也”的“空空”是叠音形容词而非形容词叠用,即是所谓连绵词,同“悾悾”,而非“什么都没有”;因为形容词叠用的语法形式表达程度加深的语法意义,在《论语》时代是罕见的。
    关键词:

    银雀山汉墓一号木牍重审
    程浩
    2011, 18(5):  134-140. 
    摘要 ( 11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 杨树达. 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21、631.
    [2] 王充. 论衡[M]. 北京:中华书局,1983:136.
    [3] 何宁. 淮南子集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98:1236.
    [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5]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6] 尚学锋,夏德靠. 国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7] 李零. 丧家狗——我读论语[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8] 程树德. 论语集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90:172.
    [9] 许维遹. 吕氏春秋集释[M]. 北京:中华书局,2009:345.
    [10] 司马迁. 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 桂馥. 札朴[M]. 北京:中华书局,1992:54.
    [12]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0:211.
    [13] 王引之. 经义述闻[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385.
    [14] 郭锡良. 汉语史论集:增补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2.
    [15] 王引之. 经传释词[M]. 南京:凤凰出版社,2000:5.
    [16] 孙钦善. 论语本解[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65-66.
    [17] 沈玉成. 左传译文[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17] 《韩非子》校注组,周勋初. 韩非子校注:修订本[M]. 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35.
    [19] 陆德明. 经典释文[M]. 北京:中华书局,1983:349.
    [20] 王素. 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105.
    [21] 焦竑. 焦氏笔乘[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18.
    [22] 钱穆. 论语新解[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28.
    [23] 王聘珍. 大戴礼记解诂[M]. 北京:中华书局,1983:4.
    [24] 扬雄. 太玄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9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