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征稿专栏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1年 第1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1-12-31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交联聚乙烯中空间电荷分布及其机理研究
李吉晓, 张冶文, 郑飞虎, 吴长顺, 夏钟福
2001, 19(4): 283-287.
摘要
(
309
)
PDF
(215KB) (
1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PWP法与TSD法对交联聚乙烯中的空间电荷形成和演变过程进行了测量,两次TSD的测量结果有很大的不同,而在PWP法的测量结果中这种差别却并不明显,说明这两种方法的联合应用能更深入完全地反映空间电荷的实际情况.交联聚乙烯中空间电荷的形成包括注入电荷、杂质离子和小分子偶极子的转向,其中以小分子偶极子的转向为主,陷阱对电子的捕获能大幅度改变TSD电流信号的幅度,这些陷阱与交联聚乙烯中的小分子有关.
间歇线性反馈控制类Henon吸引子
李国辉, 周世平, 徐得名, 赖建文
2001, 19(4): 288-290.
摘要
(
296
)
PDF
(157KB) (
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控制混沌的两种间歇线性反馈方法,该方法由自治相和控制相组成,选取合适的反馈系数和控制相时间,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稳定周期轨道.以类Henon吸引子为例,对非全同反馈系数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使既定的混沌系统按照给定的周期轨道演化.
硅基多层无机驻极体薄膜中平均电荷重心和密度的确定
张晓青, 夏钟福, 张冶文, 柳襄怀
2001, 19(4): 291-294.
摘要
(
376
)
PDF
(184KB) (
1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通过表面电位测量和C-V分析来确定硅基多层无机驻极体薄膜中平均电荷重心及电荷密度的方法.它包括两个非破坏性的测量:首先,通过补偿法测量驻极体薄膜自由面的表面电位,然后在样品表面蒸镀金属电极,形成MIS结构,进行电容电压(C-V)测试,由此得到驻极体薄膜和硅界面的电位.电荷重心和电荷密度可通过计算得出.同时利用这一方法确定了硅基Si
3
N
4
/SiO
2
双层驻极体薄膜中的平均电荷重心,发现电荷重心强烈地依赖于电晕充电以后的老化温度,经过400℃下老化20min,常温正电晕充电驻极体的电荷重心已从近自由面迁移至Si
3
N
4
和SiO
2
界面附近.
基于遗传算法的肿瘤热疗有效热区优化方法研究
程晓曼, 万柏坤, 朱欣, 张力新, 林世寅, 王伟
2001, 19(4): 295-298.
摘要
(
376
)
PDF
(234KB) (
1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一种肿瘤热疗中优化求解预期有效热区分布问题的方法.其思路是根据预定肿瘤组织靶区加热温度和避免正常组织过热的要求,引入目标函数和有关权重系数,在应用有限元法求解加热电磁场方程和生物传热方程过程中,通过遗传算法迭代修正加热物理参数,使目标函数达到极小值,获得达到理想热场分布的优化解.该方法首次使用简化人体真实组织结构的非均质模型并应用于三极板射频电容热疗装置,获得满意的仿真计算优化结果.这项肿瘤热疗有效热区优化控制技术将对热疗装置设计和临床方案制定皆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浮点数编码的遗传算法在系统辨识中的应用
沈春华, 卢晶, 徐柏龄
2001, 19(4): 299-302.
摘要
(
323
)
PDF
(169KB) (
1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基于浮点数编码(十进制编码)的遗传算法,融合和改进了一些遗传操作,提出了一种系统辨识的方法并应用到在噪声背景下ARMA模型系统的辨识.仿真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克服有色噪音的干扰,从而获得系统参数的无偏估计,在开口箱扬声器系统的低频参数测量中的应用也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时滞系统输出反馈无源控制器设计
李志虎, 邵惠鹤
2001, 19(4): 303-307.
摘要
(
278
)
PDF
(212KB) (
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一类线性时滞系统的输出反馈无源控制问题.通过采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给出了使闭环系统二次稳定且严格无源的静态或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这两种控制律的设计问题最终转化为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可行解问题.
一类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故障诊断滤波器的设计
陈玉东, 翁正新, 施颂椒
2001, 19(4): 308-312.
摘要
(
250
)
PDF
(210KB) (
1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一类线性时不变系统,提出一种新型全阶故障诊断滤波器.它通过对原系统进行增广处理,再对新系统进行设计,从而间接得到原系统的诊断滤波器.这种滤波器能够在具有初始状态估计误差的情况下渐近诊断出具有
n
个测量输出的
m
个(可增加至
n
个)同时发生的故障.对诊断阈值和设计参数与诊断滤波器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给出了阈值和参数的选取原则.仿真结果表明这种诊断滤波器具有良好的诊断性能.
具有指数收敛速率的时滞系统采样迭代学习控制
方忠, 陈彭年, 韩正之
2001, 19(4): 313-316.
摘要
(
344
)
PDF
(175KB) (
1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具有状态时滞的连续时间系统提出一种采样迭代学习控制算法,可以避免连续系统D型和P型算法的不足.给出并证明了算法指数收敛的充分条件,该条件可保证系统跟踪误差能以指数收敛速率收敛至一个与采样周期相关的误差范围内.
结合软判决译码的非冗余纠错差分解调的应用
郭道省, 张邦宁, 甘仲民, 杨喜根, 刘爱军
2001, 19(4): 317-321.
摘要
(
305
)
PDF
(218KB) (
1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结合软判决译码的非冗余纠错(nonredundant error-correction)在差分解调中的应用.用非冗余纠错差分解调的硬判决信息对差分解调软输出进行加权,从而将基于硬判决的非冗余纠错成功地用于软判决时的差分解调,提高了传统的差分解调结合软判决译码的性能.计算机仿真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差分解调结合软判决译码,该算法在AWGN信道中误比特率BER为10
-5
时大约有1.4dB的性能改善,在Rician信道中也同样有显著的性能改善.这使得非冗余纠错能够在普遍采用差分解调结合软判决译码的卫星通信系统中应用,显著地提高了系统容量和通信质量.
光纤工业网络中实时数据传输方法的研究
黄海峰, 孙小菡, 张明德, 丁东
2001, 19(4): 322-326.
摘要
(
292
)
PDF
(226KB) (
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以太网的光纤工业网络有多种数据类型需要传输,为保证网络各站点间各类数据通信的实时性,提出在网络应用层建立混合工作模式的传输方案,依据非抢占式
M/M
/1排队模型,采用等待时间和任务数作为性能参数,确立了在优先级模式下多级别任务排队模型.提出并讨论了优先级协议(PTP)的工作机理和实现方法,最后分析了在各类条件下优先级工作模式的性能参数和运行结果.
正交频分复用通信系统的联合同步算法
束锋, 刘毅峰, 罗琳, 吴乐南
2001, 19(4): 327-332.
摘要
(
344
)
PDF
(259KB) (
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多载波通信系统设计一种联合同步算法,能很好地解决多载波系统中的帧、符号和载波联合同步问题.从理论角度简单地分析该算法的性能,并针对多径信道进行了仿真.仿真显示该算法不仅提供高精度的频偏估计,而且提供足够精度的时间同步,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时间同步估计误差和频偏所造成的符号间干扰(ISI)和子信道间干扰(ICI).
用简单旋转装置实现三维相机多视角数据采集
衡伟
2001, 19(4): 333-336.
摘要
(
347
)
PDF
(178KB) (
1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一种用简单旋转装置实现单视角三维相机对物体进行多视角表面数据采集的方法.论述了基于这一方法的多视角三维相机的构造,旋转装置参数的标定,以及不同视角采集的物体表面三维数据直接通过相应的空间坐标变换关系对齐复位的方法;推导了关于旋转角度的空间坐标变换函数,分析了由旋转装置引入的多视角数据对齐复位的误差,最后给出了实例并进行了讨论.本方法构成的多视角三维相机将具有系统简单,采集过程无需附加操作和特殊要求,可确定的对齐复位精度以及全自动化的快速采集复位过程等特点.
波分复用星形网的波长重用扩容
甘朝钦, 张明德, 孙小菡
2001, 19(4): 337-341.
摘要
(
299
)
PDF
(218KB) (
1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有限的数据信道波长对波分复用星形单跳网容量限制,提出了一种波长重用和多耦合器内连相结合的组网扩容方法.该方法不但可将网络所支持的节点数(网络容量)扩大一倍;而且网络的所有数据信道波长都得到重用,网络的吞吐量增加一倍.在网络节点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波长重用,可大大减少网络中通信节点的排队时延,缓和各通信节点对数据信道波长使用权的竞争矛盾,有效地改善网络性能.此外,该方法结构简单,易于实施.
烷基糖苷的合成方法改进与应用研究
古绪鹏, 陈同云
2001, 19(4): 342-344.
摘要
(
421
)
PDF
(140KB) (
1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月桂醇与葡萄糖为原料,采用复合催化剂利用直接苷化法合成了十二烷基葡萄糖苷,优化了工艺参数,得出合适的反应条件:反应压力为4.05kPa;反应温度为120℃;醇糖比为5:1,而剂糖比为0.008.并对其作用机理和所合成糖苷的应用性能作了进一步探讨.
快速瞬态质量传递规律的数值模拟分析
淮秀兰, 刘登瀛, 孟群
2001, 19(4): 345-348.
摘要
(
290
)
PDF
(169KB) (
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快速瞬态质量传递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了质量松弛时间、质量扰动浓度及扰动方式等因素对快速瞬态质量传递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松弛时间是影响快速瞬态质量传递规律的重要因素,质量扰动浓度及扰动方式等对快速瞬态质量传递规律也有一定影响.
含湿多孔介质中热质耦合现象的松弛性研究
王馨, 施明恒, 虞维平
2001, 19(4): 349-352.
摘要
(
301
)
PDF
(178KB) (
1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一维多孔介质的第一类边界条件,对同时考虑非傅里叶效应和非斐克效应的高强度快速干燥条件下热质交换的普遍微分方程组进行求解.研究了高强度快速干燥过程中,多孔介质内部非傅里叶传热、非斐克传质之间的相互耦合现象,为多孔介质内部温度场和湿度场的正确确定及控制奠定理论基础.
铝合金凝固晶粒尺寸的人工神经网络研究
訾炳涛, 姚可夫, 崔建忠, 巴启先
2001, 19(4): 353-356.
摘要
(
359
)
PDF
(178KB) (
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强脉冲电磁场作用下铝合金凝固组织晶粒尺寸的人工神经网络BP算法模型.用该模型进行的模拟结果和实验数据吻合得较好.研究表明,用这一方法可对脉冲电磁场作用下的凝固组织晶粒尺寸进行预测,为优化实验设计提供了简便实用的方法和手段.
胞状铝的压缩形变和吸能性能研究
吴照金, 何德坪
2001, 19(4): 357-361.
摘要
(
296
)
PDF
(241KB) (
1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胞状铝的压缩形变特征以及孔隙率、孔径对吸能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不同孔隙率和孔径的胞状铝吸能性能的综合判别方法.
热声回热器有源网络的系统辨识
吴锋, 郭方中, 李端勇
2001, 19(4): 362-364.
摘要
(
289
)
PDF
(143KB) (
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回热器的有源网络模型,并以毛细管数作为辨识参数对网络的
H
矩阵进行了系统辨识.
电控式VE分配泵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温任林, 顾志华, 张毅, 宗志斌
2001, 19(4): 365-368.
摘要
(
361
)
PDF
(187KB) (
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详述新研制的电控式VE分配泵的结构特点、工作方式和控制原理.将新研制的电控式VE分配泵和机械式VE分配泵同时匹配JX493Q1改型发动机,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电控式VE分配泵在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方面较机械式VE分配泵具有明显的优势.从发动机外特性的走势来看,前者的外特性走势较后者更为理想,说明匹配电控式VE分配泵的发动机适应外界负荷变化的能力更强.
研究简报
TEM观察纳米金属粉末及纳米铜粉的异常表现
盛克平
2001, 19(4): 369-370.
摘要
(
350
)
PDF
(120KB) (
1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铜、铝、镍金属粉末,发现其中金属铜粉在粒度达到纳米级时,熔化温度大幅度降低,与铝粉等相比有很大差异.这一特性将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在线办公
作者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审稿系统
主编远程办公
编辑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下载中心
>
上海大学期刊自助缴费取票指南
应用科学学报银行卡(稿费、审稿费)
应用科学学报版权转让协议2021版
参考文献格式参考
《应用科学学报》投稿模板 2019
《应用科学学报》收稿通知
友情链接
>
应用科学学报邮箱
中国知网查重系统
上海大学
国际计算机前沿大会
期刊基本信息
双月刊,创刊于1983年
主 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 办:上海大学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名誉主编:黄宏嘉
主 编:王廷云
ISSN 0255-8297
CN 31-1404/N